2016年11月底,日本偶像绊爱(Kizuna.AI)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开设频道,4个月内便获得约40万名粉丝。不过,与其他主播不同的是,绊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制作出来的虚拟偶像,她也成为了圈内公认的早期虚拟偶像代表之一。

近年来,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和不断发展,虚拟偶像的关注度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目前,虚拟偶像主要以虚拟主播、明星虚拟分身、品牌代言人等形式出现。比如虚拟偶像可在社交平台上传视频,与用户直播互动,并且拥有自己的专属人设,满足用户对互动性的需求。”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陈建文说,视频直播具有低门槛、大受众、多样化等特点,它的普及为虚拟偶像的初期发展以及虚拟数字人技术验证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场景。

从技术角度看,虚拟偶像行业的发展得益于语音合成、虚拟人物模拟等技术的持续进步,其中的核心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最优化算法等众多领域,细分领域还包括了人物特征建模、身份—动作特征解耦、特征驱动、高精度绘图等。

“传统虚拟偶像的制作一般利用成熟的动作捕捉及面部捕捉技术进行卡通形象的2D或者2.5D渲染,具有成本低廉、易于实现的特点。近年来,业界也在探索新的技术路线,以实现具有真人外观的虚拟偶像。”陈建文解释说,此类技术一般遵循以下流程,即以数字化虚拟偶像人物模型为数据基础,虚拟偶像动态驱动方法为链接,通过各种算法将真人的表情、动作等同步迁移至数字化虚拟偶像上,实现虚拟偶像的“活化”。

实际上,在每一个虚拟偶像的背后,基本上都会有一个来驱动他们“活化”的真人,这样的真人在业内通常被称为“中之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