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位名叫张敏的政协委员发言引人注意。作为全国唯一的布朗族委员,她说,2020年,随着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布朗族与当地的基诺族、景颇族、拉祜族、佤族等直过民族一道实现了整族脱贫,与全国同步跨入了全面小康。

直过民族,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布朗族是世代居住在云南的原始居民。他们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却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布朗族语言,保留着他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就有源远流长的糯米饮食文化。

从古代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到全族脱贫的现代农业生产,布朗族从没间断稻类作物种植。水稻、旱稻、糯稻、粳稻、籼稻,不同脱壳而出的稻米,都是布朗族的主食。对稻米中的糯米,布朗族更是情有独钟,不仅喜欢吃,还用于祭祀祖宗、孝敬长辈。用糯米制作的糯米粑粑,在布朗族过年节的时候必不可少。

布朗族过年节的时间,是每年清明节后10天左右,为期3天。这里所说的“年节”,不是指“农历新年、春节”,也不是“逢年过节”的缩写,而是布朗族盛大的传统节日。布朗族的年节,布朗族语称“桑堪比迈”。到了年节的第3天——布朗族语称“麦帕雅宛玛”,意为新年伊始之日,各家都把精心制作的糯米粑粑拿出来,先用芭蕉叶包好两份,每份上面放一对蜡烛、两朵鲜花。一份供奉祖宗,一份献给家族长。

在年节以外,布朗族也很注重用糯米食品折射出的文化特质来表达情感。举办婚礼时,把剁碎的猪肝和糯米放在一起煮成猪肝饭,请村寨里的孩子们吃,表示婚后极早生子。孩子们吃过猪肝饭,婚礼的酒席才能开始。进入夏季,因为糯米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的功效,赠送食物常选糯米糕、糯米糍粑、糍粑油果;探望病人则建议吃香菇糯米饭、香芹糯米粥、糯米藕、糯米饭粉蒸肉、南瓜糯米饼……布朗族菜谱里,从主食、菜肴到小吃,糯米的身影无处不在。“糯米”的“糯”字,很早便写进了布朗族地区的地名、遗址名、文物名。

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主体民族联合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有一个乡名叫“忙糯乡”。在忙糯乡古驿道附近的一块石头上刻有“天下人多”4个字,四周是分布规律的石刻群,此处遗址名为“忙糯石刻群”,1998年被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距忙糯石刻群4公里处,有一个忙糯石香炉,高80厘米,直径60厘米,由炉耳、炉身、炉足三部分组成。专家鉴定为元代的祭祀器物。如今,忙糯石刻群、忙糯石香炉,都成了布朗族地区旅游景点里的亮点。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临沧市,是我国布朗族聚居区。而最集中的聚居区,正是我国唯一的布朗族民族乡——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全乡2万人中,布朗族占66.2%。他们聚族而居,世代从事稻类作物生产,对糯米生产、加工、消费有着丰富的经验,还把传承和弘扬糯米文化融入当地各项文化活动之中,互动交流,共同发展,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有文化站(室、点),有群众业余文艺宣传队,还能在布朗族村寨看到免费放映电影。

把布朗族与糯米文化的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得益于笔者2014年年底在云南开展的民族饮食调研活动。通过云南朋友饶有兴味地讲述,我们学习和研究布朗族糯米文化的兴趣也越发浓厚。此番交流,正如张敏所说,“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也更证明了我国民族工作的“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单守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