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军种,由第二炮兵更名而来,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仲春时节,高原大地,练兵备战热潮涌动。一阵急促的号音打破寂静,担负战备值班的火箭军某部官兵闻令而动,携带战斗装具迅速奔赴号位,装载物资、呼点编组、启动车辆……一场实战背景下的全要素全流程火力突击演练拉开序幕——机动途中编队紧急出动,机动一路“敌情”不断,临机导调处置特情。
网络化指挥控制、模拟化实装操作、实景化设置特情。一路下来,满是科技含量的训练细节令人赞叹不已。
记者了解到,中央军委发布开训动员令以来,该部深入学习贯彻动员令精神内涵,牢固树立科技强训理念,不断加强模拟化、网络化、智能化练兵手段建设,努力提高练兵备战中的科技含量。一批科技密集型产品成果的推广应用,为部队训练转型升级、核心军事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网络平台赋能作战指挥
“遭‘敌’空中精确打击,部分道路桥梁‘损坏’!”演练中,面对特情,作战参谋张森立即汇总数据,系统自动计算后报告结果,“采用备用路线迂回突击,部队可以按时占领阵地!”
某营营长张江明随即下定决心,下达战斗命令。
几乎与此同时,正在机动行军的某部发射分队,突遭“敌特”破袭,造成人员装备不同程度“损伤”。现场指挥员立即将相关情况上报指挥所,很快附近的装备应急抢修组、野战救护所、油料保障组相继前来支援。备件更换、“伤员”后送、油料补给到位后,该发射分队继续向前行进。此时,从遭遇“敌情”到继续行军,时间仅仅过去数十分钟而已。
如此精准高效的指挥控制效率从何而来?
记者了解到,这要得益于该部队搭建的全新作战指挥网络平台。该平台的使用,使首长机关、任务部队、后方保障的指挥员“以网为聚”,盯紧电子屏幕即可实现作战筹划高效快捷、作战指挥精准控制、作战单元互联互通、作战要素密切协同。
“过去组织作战筹划,沙盘、地图、文书等缺一不可,各级搭建指挥所耗时费力,过程繁琐且极易受环境影响。”该部领导介绍,前不久,随着一批新型信息化装备列装,使得各作战单元、各作战要素互联互通成为可能。
以此为契机,他们邀请厂家技术人员与部队官兵密切协作,融合一体化指挥平台和作战数据指挥控制平台相关功能,通力搭建新的网络平台。
该部领导介绍,借助这一平台,所属某旅各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可通过信息化、可视化手段展开集体研讨、即时态势标绘等指挥作业,各类数据在指挥网内随调随用、实时更新,各分队协同作战更加便捷高效,作战指挥效率大幅提升。
“一体化作战指挥平台让营级指挥所的战场视野更加广阔,协同作战更加高效,有效提升了部队战斗力。”走下演训场,张江明感慨道。
模拟装备助力训练转型
“5、4、3、2、1,点火!”一声惊雷,长剑出鞘,新型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腾空而起,直上云霄。
换型转训不到一年,担任架长不满“周岁”,发射架长郭文兴就成功指挥实弹发射。
“这要是在以前,没个几年的沉淀积累,想都不敢想。”郭文兴介绍说,模拟装备的使用,让他比老班长们早了好几年实现“发射梦”。
如今,像郭文兴一样具备实弹发射资质的发射架长、操作号手,在该部某旅如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该部领导介绍:“我们依托技术室成立模拟训练装备研发专班,积极与厂家、院校和科研院所联系,借助军地优势资源,通过技术嵌入、系统升级和引进移植等方法,将导弹发射的步骤流程、原理讲解、故障判读等集模拟训练装备一身,为部队实战化训练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坚实基础。”
作为导弹武器装备的“替身”,模拟训练装备的大量使用,成为部队新质战斗力生成和提升的“加速器”。在确保训练内容和效果的同时,不仅大大缩短了发射号手成长周期,还能有效保持导弹武器装备的“健康指数”。
“小股敌特”如影随形,防不胜防;“技术问题”接踵而至,难以预料……不见战车轰鸣、剑指苍穹,但见战位上操作号手眉头紧蹙、神情凝重。这是该部利用模拟训练装备组织阶段考核的场景。
“让新号手放手操,让老号手大胆练。”说起模拟装备的好处,三级军士长乐汝明赞不绝口,“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时,系统能自动给出讲解,介绍各步骤执行顺序、流程原理,让训练考核不再是‘机械般’的背口令、按按钮。”
为让模拟化更好推动实战化,该旅以信息体系为平台,以集成训练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完善模拟武器装备发射流程、操作规程、要点把关、状态检查、发射预案等要素内容,紧跟备战打仗,梳理形成故障库、场景库,努力提升模拟装备训练质量效益。
实景模型撬动保障升级
“报告,阵地滤毒通风系统发现故障!”“检查2号风机!”日前,随着尖利的报警声响起,该部一场模拟遭“核袭”背景下的阵地保障演练悄然打响。
虽然演练地点不在实际作战阵地,但考核组凭借着最新研创的“实景模型”,为参演官兵营造了一个实打实的练兵环境。
该部领导介绍,长期以来,阵地保障专业训练只能依托实际作战阵地展开。但由于阵地保障装备还要同时保障战备值班、武器装备贮存等任务,系统在连续运行的状态下,难以覆盖所有专业和整个流程,故障排除、应急处置等训练更无从谈起,极大阻碍了阵地保障能力提升。
为此,该部队从科技强训上谋求出路。他们在上级配发的新一代模拟器材基础上,抽组专班奔赴作战阵地收集一手资料,集中力量研制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模拟器材与实训器材,打造与实际作战阵地状态相契合的“实景模型”。同时,充分发挥“实景模型”的可视化、智能化功能,区分给排水、通风空调、供配电、信息化4个专业,常态组织基地阵管专业骨干滚动轮训,加速阵地管理专业官兵操作技能升级。
为破解部分应急处置和对抗性科目难训到、难训全等瓶颈,该部队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四会”教学、故障排除、班组对抗等5个层面,依托“实景模型”设置系统故障和战时特情,组织阵地管理专业官兵广泛开展模拟训练和对抗训练,有力推动实战化训练水平大幅提升。
“有了模拟训练装备后,以往许多未曾训到的课目,如今均可正常组训,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我的心里也更加有底了!”走下训练场,阵管专业一级上士孙庆阳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该部还将加大模拟器材和实训器材的配套融合力度,将模拟化、对抗性训练课目引入群众性练兵比武,持续深化科技强训,促进科技力量向现实战斗力、保障力转化。(岳小林 王昊忠 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