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州汉韦聚合物有限公司了解到,这家成立仅3年的科技型企业,在当地政府部门的“保驾护航”下,突破了一批光伏材料关键技术难题,正在成长为新能源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

“我们最新研发的超薄封装光伏玻璃,目前已拿到74亿订单。今年预计销售收入可过亿。这里面既有省市两级科技专项支持,又离不开市科技局全程的创新服务。”常州汉韦聚合物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金汉说。

常州市科技局局长李磊介绍,进入“十四五”,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去年,面对企业创新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推出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30条”和“鼓励创新政策20条”,并通过开展科技型企业大走访,聚焦企业创新“急难愁盼”,拿出政策、问题、共享、减负“四大清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打通政策落实落地“最后一公里”

“有了政策,关键在于落实落地。科技型企业既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城市产业变革提升的活力基因,更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李磊说。

如何解决政策多、解读繁、匹配难等突出问题?

去年以来,精准推送“政策清单”,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急需的研发投入、研发人才及其贡献奖励等,成为常州科技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精准梳理科技创新惠企政策清单,常州市科技局在重点梳理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的基础上,汇编形成《科技创新惠企政策摘要》106条政策清单,举办21场次创新政策解读会。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常州市科技局与市大数据局合作,开发创新政策速兑平台,方便企业与个人“兑现一网办、政策一键查”。2021年,全市企业享受科技减免税108.4亿元,同比增长41.9%。

针对高端人才引育难的问题,常州充分利用大数据、云服务等信息化手段,广泛征集市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的高端创新人才需求,抢抓海外人才加速回归“窗口期”,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升级版,推出“一企一策”和开通特殊人才引入绿色通道。

围绕产业布局、企业人才需求,除利用园区配套用地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外,常州多部门联动,加快建设一批人才公寓,满足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企业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今年,为确保研究院重点科研任务和三期建设,我们借力常州一揽子人才政策,目前,仅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就引进各类人才1600人。”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小强说。

全力助企排解“急、愁、难”

去年以来,如何精准助力中小微科技企业走出发展瓶颈期,逐步成为业内的“小巨人”“单打冠军”“全能冠军”,成为常州科技系统的一道必答题。

常州在培育发展高企上,突出目标导向、企业需求导向,组织排查,自我“揭短”,建立对标对表“问题清单”,针对问题找对策。其中,为补齐高企培育短板,在实施高企倍增计划中,对照知识产权、研发费用等8大类,排出33个问题清单,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辅导。

在引导企业规范研发上,常州市区两级科技部门通过深入企业走访与专家现场鉴定相结合的方式,梳理出技术、管理、财务三大类46条问题清单后,立即与税务部门联动修订《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辅导手册》,有针对性开展国家科技减免税新政宣讲,避免了从项目立项、资金使用到人员管理等方面的风险。2021年,高企申报通过率位列全省第一。

“常州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愁检测设备、愁中介服务’等问题,采取创新券和绩效评价方式,通过集成‘仪器设备共享清单’,建设科研设备‘云地图’,既支持科技公共资源平台开放共享,又支持科技服务机构规范提升,让创新资源‘有得用’‘用得好’,全面服务企业创新。”江苏理工学院科技处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目前,全市大型科研仪器、检验检测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成员单位达到399家,入网仪器3629台套。

常州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建立“五位一体”科技服务体系,助力企业创新不停步,高新产业跑出“加速度”,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去年以来,全市实施37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64.6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93.6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51.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