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人文情怀,不应该仅仅只是云和山‘相看两不厌’的远远守望,更应该是山支撑着云、云缠绕着山的相知相许。”6月26日,第二届“科学、艺术与文化遗产高峰论坛”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召开,杨雨在她所作的“相看两不厌——科技与文艺的三生情缘”大会报告里,用诗一般的语言发出了上述感慨。

杨雨是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唐宋词研究及批评,曾多次主持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担任“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文化节目常驻点评嘉宾,一度自认为是一个纯粹的“文科生”。近年来,她积极与学校土木工程学院、粉末冶金研究院开展跨学科研究交流,合作出版了《诗话桥》《金粉传奇》等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科普图书,共同策划了一系列文、理、工结合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普活动。

经过若干次文学与科技的“联姻”后,杨雨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研究有了全新的认识。她惊喜地发现,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人的文学,还是粉末冶金的文学、土木建筑的文学、医疗健康的文学,是社会生活中一切专业领域的文学。在她看来,“文学的大胆想象、人文情怀的升华冥冥中不断给科学技术发展指引着方向,而科学技术也踏实而严谨地回应、实践着人类天马行空的幻想。理想变成了现实,现实又催生新的理想;人类社会便在理想与现实、人文与科技的交织中前行……”正是有了这样的新认知,这位女教授将科学技术与人文情怀视为拥有共同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二者“金风玉露一相逢”,便是人世间最美好最温暖的风景,从此相看两不厌。

如果说杨雨作为文科学者积极与理工科“联姻”得以焕发出更新、更大、更强的学术活力,那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主动与艺术“携手”则不断享受到了技术创新和摄影创作双丰收的喜悦。“科学研究与摄影艺术——真的风马牛不相及吗?”这位中国采油工程领域领军人物的主旨报告题目刚一打上屏幕,立刻就牢牢地吸引住了与会者的目光。

科研与摄影,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刘合却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自由行走、融会贯通、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硕果双收。科学研究重在探索自然世界奥秘,旨在破解未知、了解真相、寻求真理、发现规律;摄影是一门通过光学镜头用眼睛来观察世界、探寻自然,重在精神文化创意、直击人类灵魂的艺术。在刘合看来,这两者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求真、求善、求美。

刘合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科学研究与摄影艺术的求同存异、融合促进关系。首先,科研需要定好方向,摄影需要选定主题。刘合长期从事采油工程研发、应用与管理,并把注水作为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专注于这一领域使得他5次荣获国家重大科技奖励。“忙碌的抽油机”和“唯美的颐和园”则被他选为最主要的拍摄对象,对他而言,抽油机既是研究对象、工作伙伴,又是形影不离的朋友;颐和园则是离他家最近的公园,是锻炼身体、放松心情最常去的地方,更是用镜头捕捉美景的最佳去处,痴迷于摆弄相机使得他2022年初收获了专拍抽油机和颐和园的个人摄影作品集《科学之光艺术之影》公开出版。

刘合说,科研需要坚持创新,全力解决不断出现的生产技术问题;摄影则需要坚持进步,耐心捕捉被摄对象的唯美瞬间,挖掘其丰富的内涵。两者的共同点是天道酬勤,坚持都定会有意外的惊喜。科学研究和摄影艺术同样艰辛、漫长、枯燥,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但是,科研创新和摄影创作的过程都“痛并快乐着”,最终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回报。

他认为,科研的本质是大道至简,追求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难以攻克的技术关隘转化为可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摄影则需要懂得取舍,学会做减法,好的作品要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拍摄的主体上来。

本届高峰论坛为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独立分论坛,16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博物馆、中学的专家学者分别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论坛旨在为跨学科专家学者搭建拓展思维、争鸣学术、交流探讨、合作共赢的新平台,以促进科学、艺术与文化遗产融合发展,今后将定期举办。

有感于斯,特填《一丛花》词一首,以表情怀:“云牵学者话交集,报告灿虹霓。交流探讨思维拓,促争鸣、释惑解疑。天马行空,放飞想象,成果硕丰期。//科学艺术两情宜。真善美追依。交叉跨界开新域,敬亭山、相看同怡。交织前行,融合共进,合作举高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