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科学通报》杂志发表论文,报道了玉兔2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发现了厘米级直径的透明玻璃球的研究,此类玻璃珠在国际上是首次发现。

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这些半透明玻璃珠是贫铁的斜长岩月壳在高速撞击作用下发生熔融,由熔融物质快速冷后形成。也就是说,如果岩石内部的含铁量很低,且由于撞击产生了高温,使岩石成为熔融态,就有一定的概率成为这类半透明的玻璃球。不难发现,“含铁量低”“高温”和“熔融态”等关键词常出现在玻璃生产制造过程中,这说明月球上也发生了类似于生产玻璃的流程。

科学家认为,这些半透明玻璃球有助人类了解月球过去的历史。

根据主流研究,月球是由46亿年前一颗叫忒亚的天体撞击地球时,撞击抛洒出的大量物质围绕着地球运动逐渐形成的。但这只揭示月球的起源,人类对其46亿年的历史一无所知,特别是月球早期的情况。而要先了解这些信息,首先得从月岩入手,其次就是可以从“撞击”入手。

其实,科学家很早就发现,在持续撞击的作用下,月球表面覆盖了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壤物质,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撞击玻璃。不过,直径小于1毫米的“玻璃微珠”才是最主要的成分,科学家可以通过“玻璃微珠”反推月壤物质成分和月表撞击历史。

这次发现的“半透明玻璃球”,要比“玻璃微珠”大得多。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其颜色、形态和产出特征发现,它们并不是是月球火山活动的产物,也不是从月球之外掉落到月球上的,它们依然还是撞击玻璃,只是成分比“玻璃微珠”要特殊。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玻璃球可能是月球高地月壤上常见的物质。

也就是说,这些“半透明玻璃球”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月球早期高地的撞击历史。不仅如此,科学家推测,月球高地上形成的古老撞击盆地中,应该也形成了这类玻璃球,它们应该携带了大量关于太阳系早期撞击历史的信息。

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认为,这些玻璃球记录了重要的撞击过程和撞击历史的信息,是未来月球探测任务的理想采样目标。(科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