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福州一名1岁女童涉不明原因铊中毒,引发社会极大关注。

铊是地壳中自然产生的一种元素,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家族谱中,原子序数排名第81,弟弟是汞,哥哥是铅。铊一般存在于土壤中,酸性条件下易溶于水,在溶解状态下一价铊较稳定,而三价铊可以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下来,从而从水中析出。

铊中毒有4大途径

自然界中,铊的家族庞大,兄弟姐妹众多,但铊主要以单价元素的形式存在。在海水、局部强氧化的淡水和土壤中,铊主要以三价氧化物的形式存在。通过熔炼金属矿石、采矿、水泥生产和以煤炭为主的矿物燃烧,铊可被释放到人们生活的环境中。由于常和某些金属共生,高温熔炼时,铊的蒸汽有引起中毒的可能。

铊能形成很多化合物,如碳酸铊、硫酸铊、硝酸铊、碘化铊等,前3种盐类的水溶性很好,无味、无色但却有剧毒,曾被用作杀鼠药及脱毛剂。铊可直接污染环境,人体也有可能因接触而受到伤害;而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铊具有某些特殊光学特性,因而常被用在工业上。

一般来说,铊中毒的途径有以下4类:一是因采集和加工含有铊的矿石如汞矿,在含有铊的矿渣上面覆土造地种菜,遇干旱年景,铊通过地下水透过矿渣层,被卷心菜类等根系较长的蔬菜大量吸收,人们吃了大量含铊的蔬菜后引起中毒而造成局限性地方病;二是在高温加工铊盐的生产环境中,在毫无防护设备的条件下徒手作业,大量吸入含铊的蒸汽;三是将铊盐当作食盐误服;四是作为谋害他人的手段被人为投毒。

铊中毒的典型三联征

由于病史隐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迅速,致使很多临床医师对铊中毒缺乏认识,加之各级医院毒物检测技术存在差异,延迟诊断、漏诊、误诊和误治时有发生。

在铊中毒诊断和治疗方面,目前还缺乏规范的方案,因此各医疗机构治疗差异明显。2021年,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毒学组联合全军中毒救治中心,组织院前急救、急诊医学、中毒救治、重症医学及毒物检测等领域的专家联合撰写了中国急性铊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以急性铊中毒早期诊断和救治流程为重点,推进急性铊中毒的规范化诊治。

铊中毒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周围神经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精神症状、运动无力及心脏、肝脏、肾脏损伤等,均为非特异性表现,中毒症状往往并不典型,常被误诊为常见病、多发病。

铊中毒时,临床表现与患者的中毒剂量、年龄、基础疾病、进入体内的方式和免疫功能等有关。

胃肠道症状、周围神经病及脱发是公认的急性铊中毒的典型三联征。其中,特征性脱发是诊断铊中毒的重要线索;神经系统损伤是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但其严重程度与铊在血、尿中含量的高低并不一致。

铊在血、尿中含量明显增高是诊断急性铊中毒的“金指标”。铊在人体内主要通过粪便和尿液排泄,在尿液中较在血液中持续的时间更长,因此一定程度上,检查尿液中的铊含量就可反映人体内铊的高低。

对那些有可疑接触史的患者,如存在胃肠道症状、周围神经病及脱发三联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类似疾病后可初步诊断为铊中毒,再结合铊在血、尿中的增高就可明确诊断。

生物安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铊中毒目前没有专门的特效解毒药物,但可以尽早使用比如普鲁士蓝联合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治疗。治疗原则是尽早清除毒物、减少毒物吸收,及时清除体内的铊以减少消化道铊化合物的吸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其他器官功能损害时,及时给予神经营养、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

30年前,北京曾发生过一起不明原因的中毒案例。后经世界卫生组织职业卫生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凤生教授确诊,该案例为铊中毒。

生物安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普及生物安全与生活安全知识,不仅有益于提高全民生物安全意识,还有益于消除人们对危害的盲目恐慌,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杨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