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年轻人猝死的情况时有发生,除了工作强度较大的互联网行业,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有类似事件发生,甚至医疗领域也不能幸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猝死指的是平时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这里的短时间一般是指在急性发病后至1小时内,最长不超过6小时。临床上将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其中心源性猝死与心脏疾病息息相关,其发病率约占80%。

心源性猝死急救的黄金时间仅为4分钟,一旦发生心源性猝死,如果没能在4分钟内对其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就会导致人体脑死亡,之后抢救过来的可能性就会很小。争取“黄金4分钟”的前提是要对猝死发病前的征兆有所了解。

猝死前身体有预兆

在发生猝死前,会有一些相关征兆出现。如近期频繁出现胸闷。如果近期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一段时间后可缓解,这可能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此时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还不稳定,随时可能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诱发猝死。

出现频繁心悸。心悸主要表现为不规律出现的心率加快,最常见的原因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多数心律失常不会引发猝死,但如果频繁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则有可能会发展成室颤,若不能及时抢救,数分钟之内就可导致猝死。

持续的心动过缓。持续并伴有症状的心动过缓也可能是导致猝死的原因。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都有潜在的猝死风险。

不明原因的晕厥。因各种原因导致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意识障碍,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常见的心源性晕厥包括窦房结疾病、房室传导阻滞、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等。因此,出现不明原因晕厥后应提高警惕,并尽快查明原因。

无缘无故感到疲乏。排除激烈运动、缺少睡眠或者生病等因素,若出现不明原因的长时间疲惫、乏力,并伴有胸闷、水肿等,应警惕心肌病或心肌炎的可能,急性重症心肌炎易引起急性心衰或严重心率失常,可导致猝死发生。

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冠心病、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都可能会引起胸痛,均有诱发猝死的风险,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症状,需要及时就诊。

出现眼前发黑或肢体麻木。脑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或心房颤动患者。有些脑卒中早期只有轻微症状,患者并不在意,一旦迅速进展,可能引发猝死,因此一旦有眼前发黑、肢体麻木等脑卒中的表现,应立刻就诊。

出现非运动后的大汗淋漓。有些疾病如心肌梗死、低血糖等发作前,身体某些部位如颈、后背、头皮、手心或脚掌等都会大量出汗,此时应提高警惕,当心猝死发生。

熬夜诱因首当其冲

在导致猝死发生的几大诱因中,熬夜首当其冲。这是因为经常熬夜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功能失调的状态;吃饭、作息不规律会引起低血糖低血钾和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不齐,这些都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肥胖。肥胖人群常合并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且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时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不良生活嗜好也是诱发猝死的重要原因。如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酒精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是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长期饮酒还可导致心脏衰竭等疾病。

此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都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液变稠,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一旦破裂,就会形成血栓碎块堵塞血管,引发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导致猝死发生。

另外,长期的焦虑、高压、惊恐、抑郁等情绪不仅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还会增加心律失常、血管痉挛的风险,严重时也可诱发猝死。

远离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猝死很难提前预料,且进展急骤,死亡率高,所以主要以预防为主。

一是保持生活作息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二是注意合理饮食,减少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多食用绿色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积极戒烟戒酒。

三是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日常生活中,可进行一些适当强度的运动,如徒步、打太极拳等。对于肥厚性心肌病,尤其是有流出道梗阻的肥厚性心肌病的,应避免剧烈运动。

四是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刺激,防止暴怒及过重的心理压力。

五是特殊群体要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心脑血管病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服药。此外,冠心病病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用药。

六是坚持定期随访体检。高危人群应每年针对心脑血管进行专项体检,日常监测血压、血糖,及时发现心脑血管问题并进行治疗,严格控制病情发展。除了一些常规的项目,还可以增加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脏CTA、颈动脉彩超等检查。

任何猝死都不是偶然发生的,青年人要远离危险因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肥胖、熬夜,并定期进行健康查体。不肆意透支健康,才能远离猝死。(张然 周晶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