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资源的利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与效益间的问题:起步阶段高投入不一定有高回报。

目前,太空资源的利用还处于萌芽阶段。

对于未来太空资源的争夺,个人认为首先要有实力,才有话语权,这是硬实力决定的。

另外,当然也需要软实力的助力。目前国际上航天大国都重视制定太空相关政策,进行太空治理,中国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太空治理体系当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总体而言,我国的空间科学还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的航天首先发展的是空间技术;第二考虑的是空间应用,比如气象、海洋卫星、北斗卫星等;第三才是空间科学。这也是由发展阶段决定的,有其合理性。而现在,我们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该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了。

空间科学是做什么的?它是以科学发现为目标,其目的是产生新的知识,了解未知。(这方面)我们国家以往支持的比较少,我国第一个真正以科学发现为目标驱动的卫星计划是 2003 年、2004 年发射的“双星计划”,是与欧空局合作的空间科学卫星,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地球空间的动力学过程。

2003 年-2004 年之后,中国几乎就没有空间科学卫星计划;直到 2011 年,中科院设立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部署了系列科学卫星的任务:比如悟空号,墨子号,硬 x 射线(调制望远镜)也就是慧眼号,以及实践 10 号。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期 4 颗卫星取得了不少成果,影响力也很大。

当前,我们正在实施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

首先是太极一号,是空间引力波探测的技术试验卫星,但是离探测到空间引力波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我们迈出的第一步。

第二,我们发射了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也就是“怀柔一号”,将会全天监测引力波伽马暴、快速射电暴高能辐射等高能天体爆发现象,推动破解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演化奥秘。

第三,我们刚刚发射了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 1 号,对地球进行观测,用微光等观测手段来刻画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022 年,计划发射对太阳的观测卫星,也就是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主要研究太阳的爆发活动,与磁场之间的关系。

2023 年,计划发射爱因斯坦探针,用软 x 射线波段来捕捉到黑洞及其爆发、引力波源电磁对应体、超新星等天文现象。

最后,还有一个太阳风 — 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对向阳侧磁层顶、极尖区和地球极光进行全景成像,这也是中国与欧空局联合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

虽然中国的空间科学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有关数据仍需引起关注:我们对空间科学经费的投入,只相当于欧空局的 1/5,美国 NASA 的 1/50,我国的空间科学还处于起步阶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