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出行首选,其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6年上映的电影《萨利机长》,根据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迫降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机长萨利在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故事。

影片中,飞机起飞两分钟后遭遇飞鸟撞击,两具引擎同时熄火,完全失去动力。千钧一发时刻,面对“折返起飞机场还是迫降到其他地方”这个问题,萨利机长凭借多年的飞行经验,给出了自己的选择——紧急迫降到哈德逊河。

萨利机长在确认所有乘客已安全撤离后,才放心登上救援船。然而,在这样一次成功的应急处置后,迎接萨利机长的却是国家安全运输局的调查。

调查的焦点在于萨利机长迫降水面的做法是否正确。在审查听证会的机器模拟实验中,1549号航班被认为是可以安全返回机场的,而不是进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水面迫降。萨利机长的做法,被质疑更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

萨利机长根据实际情况,恳请将机器模拟改为人工模拟,并且要求把人的因素考虑进去,增加35秒的反应时间。而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模拟实验中,飞机却直接坠毁在城市建筑群中。

虽然故事最后没有给出调查结论,但萨利机长选择的“紧急迫降水面”,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飞行安全问题:水面迫降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飞机遭遇意外事故需要迫降时,一般会有陆地迫降和水面迫降两种选择。在人们日常认知中,陆地更加坚硬,因此迫降时风险大,似乎水面迫降生还率会更高。其实不然,飞机在水面迫降比陆地迫降更危险。

虽然水面看起来较为温和,但在高速接触的瞬间,水面就是一块坚硬并且起伏很大的陆面。和陆面相比,水面在不断变动,结构更松散,传导震动能力很强,一旦机头或机翼先接触水面,飞机就极易出现局部破碎或解体。而当速度减弱,飞机就会陷进水面。如果飞机已经出现破损或解体,当速度停止时很可能就会沉没。

设计结构决定了飞机是不能在水里漂浮的。当飞机在水面迫降时,由于机身受损,舱内会快速进水,根据飞机的入水角度留给乘客的逃生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

飞机座椅后背的安全说明中还提到,如果水面迫降,一定要在出飞机舱门后再把救生衣充气。因为,随着飞机的快速下沉,如果在飞机舱内打开救生衣,会阻碍乘客从飞机中逃生。另外,水的压力也会让舱门打开更困难。

如果落水时人员依然生还,水温将直接影响到人员生还率。人在低温水中失去体温的速度远快于在低温空气中的速度。和陆地救援相比,水面救援有一定延时,暴露在寒冷的水中几个小时同样会有生命危险,正如在大家熟知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中,大部分人不是被淹死的,而是被冻死的。

总的来说,水面迫降的风险系数比陆地迫降高得多。现代飞机选择迫降地点时,机场是首选,其次是高速公路或是平整地面,最后才是水面。

《萨利机长》并不只是一部宣扬英雄主义的电影,其传递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更成为影片的精神内核。正如萨利机长说的那样: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

推荐内容